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都有什么?

常见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》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》等,它们共同构成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。
这些法规从车辆登记、驾驶人管理,到道路通行条件与规定,再到事故处理等方面,全方位规范道路交通行为,保障出行安全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》是这一体系的核心,它于 2003 年 10 月 28 日公布,历经 2007 年与 2011 年两次修订,共 8 章 124 条。从总则出发,对车辆和驾驶人管理做了详细规定,像机动车登记、驾驶证申领等都有章可循;道路通行条件方面,明确了交通信号设置规则;通行规定里,分道通行、限速等要求保障了道路有序。同时,针对各类违法行为制定了相应处罚措施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则是对前者的细化。在车辆和驾驶人板块,进一步规范机动车登记、驾驶人考试发证等流程;道路通行条件上,对交通信号灯、标志、标线等设置标准做了说明;通行规定里,针对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和乘车人通行以及高速公路特别规定等都有细致阐述;交通事故处理部分,明确了事故处理程序和责任认定。
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》聚焦于机动车驾驶员相关事项。从驾驶证的申领条件、考试内容,到使用过程中的记分、审验等规定,都进行了全面规范,旨在确保驾驶员具备相应的驾驶能力和安全意识。
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》主要规范事故处理流程。它清晰界定了事故发生后的报警、现场处置、责任认定、损害赔偿调解等各个环节,让事故处理有法可依,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。
此外,还有《城市道路管理条例》《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条例》等法规,它们各司其职,共同为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保驾护航。在实际出行中,很多人疑惑遇到交通事故不知如何快速处理。其实,依据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》,轻微事故可自行协商处理,拍照留证后尽快撤离现场,避免拥堵;复杂事故则需及时报警,保护现场等待交警处理。